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陶渊明为什么隐居避世)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宦海沉浮多年,最后毅然选择归隐田园,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千年来,无数名人雅士赞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态度,把陶渊明当作为人处世的榜样。

其实,抛开陶渊明诗人的光环,我们看到,陶渊明只是一个抑郁不得志的文人。陶渊明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陶渊明早年是抱着远大的志向进入官场,打算“兼济天下”。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最后对东晋的官场很失望,宁愿回家种地,也不愿意去官场当官。

是什么促使陶渊明有这种转变?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做官很难,但是陶渊明如果想要做官还是有人愿意用他的,而且陶渊明不是去世后才出名,陶渊明生前名气很大,而他为何会选择归隐呢?

陶渊明选择归隐是无奈之举

在东晋,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进入官场,需要有人举荐。这就造成了高门大户常年垄断重要的官职,寒门子弟得不到重用。陶渊明无力改变现状,他的治国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就像空中阁楼,完全没有发挥的空间。

陶渊明并不是出身最底层,但是我们都知道,到陶渊明这一代,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不能成为他在朝堂上的助力。陶渊明年轻时抱着一腔热虚一头扎进官场,没过多久就被人泼了一盆冷水。手足无措的陶渊明选择了狼狈逃离。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诗人与陶渊明的经历相似,那就是李白。李白一辈子想去官场做实事,但是皇帝不搭理他,让他去写诗。李白同时代有不少人既是著名的官员,又是著名的诗人。陶渊明的情况在于,他擅长写诗,但是不一定适合做官。

我们看到陶渊明在官场三进三出,他的上司遇上了他,也很无奈。前面提到过,在东晋能做官的人背后都是有势力的,这就导致了东晋官场的关系网很复杂。陶渊明觉得一些“小人”不值得结交,犯了官场的忌讳。

我们觉得陶渊明在东晋官场籍籍无名,还真不是这样。陶渊明在不少大人物手底下做过官,比如桓玄、刘裕,这两个人先后成为东晋的大权臣。但凡陶渊明有点儿能拿出手的政绩,他们就愿意供着陶渊明。

或者说,他们愿意供着陶渊明,但是陶渊明不想当“吉祥物”。

陶渊明如果真有顶级谋士的才华,他不会去隐居。陶渊明在官场相当于高不成低不就,无法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每天被上司派一些琐事。谁都想一开始就能封侯拜相,但是陶渊明做官的天赋一般,他的天赋都在写诗上。

如果陶渊明有诸葛亮的才华,诸葛亮隐居,刘备可是三顾茅庐。陶渊明隐居后有这个待遇吗?自然是没有。

大家都觉得陶渊明去写诗挺好的,就算放在今天我们也是这样觉得。大家觉得陶渊明有不一样的精神追求,没有人可惜陶渊明缺席东晋官场。

在我们看来,陶渊明凭借诗歌名留青史,比只懂得做官的人强多了。但是,放到那个环境中,还是当官才能让人尊敬。一般人连吃饱饭都很难,陶渊明能有底气归隐田园,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


比起传承百年的世家门阀,陶渊明的家世可能是差一点儿。但是,陶渊明的家族在东晋立国之初曾经与王家齐名,他的曾祖父是一代名将陶潜。虽然陶渊明的家族落魄了,但是留下的财产足够陶渊明隐居。

陶渊明曾经把曾祖父作为榜样,想要光复家族,但是他实在是不适合官场。陶渊明在官场感到憋屈,做什么都不顺。长期的压抑让陶渊明很难受,他受不了官场的条条框框,一次又一次选择辞官。

在古代,做官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虽然陶渊明靠着写诗积攒了名气,但是也觉得做官才是正途。陶渊明从小接受儒家教育,难免会对做官产生执念。而且他为了心中的信念去做官,理想主义与现实碰撞,陶渊明在官场撞得头破血流。

二、陶渊明的性格不适合待在官场

陶渊明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工作,我们看陶渊明的诗,能看出他一片赤子心性,但是官场要想混得开,要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们看能名留青史的臣子,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都很会哄上司。

陶渊明性格太傲气,如果遇到太平盛世,他这种人估计也不会被重用。但是,陶渊明学问好,皇帝估计会让他专门负责文学方面的事情。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黑暗时代,陶渊明虽然归隐,但是觉得愧对百姓。

我们都知道,有一颗敏感的心才能成为好的诗人。陶渊明身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心思极其细腻敏感。这表示,他能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无法去做剥削百姓的事情。但是,如果做官,就要服从上司的命令去压迫百姓。

陶渊明选择回家,缩进安全的壳里,对这些惨事“不听、不看、不闻”。我们可以嘲笑陶渊明是官场逃兵,是个懦夫。但是,如果我们处在陶渊明的时代,我们会对百姓的悲惨生活有更直观的认识,也就能理解陶渊明的选择。

三、陶渊明看透了官场黑暗,打算独善其身

如果陶渊明选择“为五斗米折腰”,那就不是陶渊明了。陶渊明为何被历朝历代的文人追捧,就是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坚守本心,宁愿不当官,也不去做违背良心的事。

文人有傲骨,他们想要完成济世之志必须入官场,但是要想在官场独善其身很难。

陶渊明经历过挣扎,最后做出了离开官场的选择。他一开始就看透了官场黑暗,但是为了心里的抱负,他一直在容忍。陶渊明面临的困境是所有文人面临的共同困境,后世的文人能与陶渊明共鸣。

陶渊明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真实选择,给天下文人找到了另一条出路。如果不想同流合污,就不要勉强自己,离开官场去田园中寻找寄托。现实情况是,陶渊明逐渐成为了一个反对官场黑暗的符号。

后世文人推崇陶渊明,渐渐变成了味道。有许多人是真心喜欢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也有些人是为了沽名钓誉。喜欢陶渊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这个不难理解。

如果你公开表示不喜欢陶渊明,而陶渊明象征反抗官场的黑暗,那你是否在暗示别人自己是个毫无底线的人?

这不是陶渊明的本意,陶渊明如果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一定会回到官场,但是他可能会再次失望而归。无论在哪个朝代,官场的黑暗一直存在,区别只是多少而已。陶渊明在世俗中寻找桃花源,注定会失望而归。

造成官场的黑暗是人性的贪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混官场中的大部分人是单纯把当官作为职业,并没有太多的精神追求。

如果整个官场的大环境是吏治清明,那么这部分人也会努力工作。反之,官场处于吏治黑暗时期,那么这些人就会助纣为虐。

陶渊明认清了官场的黑暗现实,发现以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东晋官场的现状。他选择脱下官袍,回归田园,写下流传千古的诗歌。

东晋官场失去了一个不肯同流合污的小官,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位淡雅如菊的诗人。在诗歌中,陶渊明最终找到了精神的净土。

以上就是“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陶渊明为什么隐居避世)”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