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21大水处理(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



北京市国土局在7·21大暴雨后的第三天组织由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15个调查组,对全市10个山区县的重大隐患点、新增加的隐患点和避险场所开展了拉网式应急排查.4天内完成对10个山区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此次应急排查共调查了隐患点478处,其中有196处为新增加的隐患点.在478处隐患点中,崩塌有321处、泥石流有81处、不稳定斜坡有34处、滑坡20处、地面塌陷22处.共计新发现19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被纳入全市地质灾害台账.全市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有一个明确的统计和详细的台账,且对新获得的数据进行详细的统计,将做成图鉴和报告,一起送达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10个山区的政府和相关部门.

对于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新增的隐患点,北京国土局通知当地相关政府和受灾害威胁的群众,并立即展开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补发明白卡等工作,将隐患点的居民纳入群策群防体系.市国土局加紧印制了一万份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11块警示牌,已经陆续运达各区县国土分局.市路政局组织力量对全市高速公路、国市县级公路沿线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路段进行了排查.经排查,共有易发生塌方山区路段213处,已设警示标志.

北京市水务局在7·21暴雨后已抽调全市水务系统的骨干技术力量,部署“7·21”暴雨及洪水的调查评价工作,该调查评价将主要分为九大部分,包括北京水务基本情况;历史暴雨洪水情况;“7·21”暴雨洪水调查;“7·21”暴雨洪水的计算分析;“7·21”暴雨洪水评价;“7·21”暴雨洪水成灾原因分析;暴雨移植分析;对比分析,即与1963年8月北京遭遇的特大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经验教训及建议.7·21暴雨及洪水调查评价对掌握暴雨洪水第一手基础资料,分析成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灾后重建和未来的规划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二、城市汛情预警预报体系建立

目前我国已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中国气象局分别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规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包括全国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橙色以上预警信息的绿色发布通道,部分省、市、自治区实现了重大灾害红色预警信息在灾害影响区域内的全网发布.

7·21北京大暴雨前一天及当天北京气象部门已经发布了暴雨蓝色、黄色、橙色预警,但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这一信息没有通过法定化的程序最大范围地传达给公众.7·21暴雨期间,不少市民由于没有及时接收到相关预警提示信息.预警信号的发送渠道包括网络、手机、电视、广播、街道显示屏等,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导致短信发送、接收不及时,由于发布能力有限,只有部分手机用户接收到了预警提示信息.信息传播不充分,导致社会对灾害的响应也不够充分.

二是没有明确通俗告知不同级别警报信号的危害性,并提示公众应注意应对的措施.橙色暴雨的危害程度并不为广大公众所知晓,导致事件中人员伤亡惨重.四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近些年来在气象、治安等各个行业用的比较多,但是单纯的以业务术语描述颜色所对应的事实危害程度显然不够,毕竟广大民众不是专业人士.暴雨当日,北京气象部门很罕见的多次发出了暴雨橙色预警,但并没有让普通百姓切实意识到这种气象天气的危害性,使得百姓听了消息之后显得若无其事.

7·21大暴雨后北京气象台改进灾情信息预报发布 ,市气象台2012年7月25日11时50分及时启动了预警发送预案,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为了保证发送效果,各运营商纷纷开启了多渠道的发布窗口.许多市民的手机都收到了类似的天气预警提示信息.截止到7月25日晚20时,市气象台联合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发送气象预警信息1170万条.气象部门一直都在通过多种手段发布气象预警,手机短信只是渠道之一.接受手机短信从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气象部门7月25日午后在所有公共媒体,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户外屏幕等平台上发布相关信息,开启多渠道发布窗口,市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市气象台2012年7月25日11时50分及时启动了预警发送预案,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为了保证发送效果,各运营商纷纷开启了多渠道的发布窗口.许多市民的手机都收到了类似的天气预警提示信息.截止到7月25日晚20时,市气象台联合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发送气象预警信息1170万条.气象部门一直都在通过多种手段发布气象预警,手机短信只是渠道之一.接受手机短信从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气象部门7月25日午后在所有公共媒体,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户外屏幕等平台上发布相关信息,开启多渠道发布窗口,市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主动获取相关信息.2016年6月1日始北京公安交管局首次与百度地图合作,一旦北京市启动暴雨橙色预警,将在手机导航地图里实时显示积水点信息,市民可实时查询.此一做法值得有条件的城市推广.

同时7月25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北京市国土局与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发布了地质灾害黄色预警.这是继21日首次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之后,北京又一次发布地质灾害预警. 预警提示:25日午后到26日白天,房山、门头沟、密云、怀柔、平谷等部分山区及海淀、石景山、丰台部分浅山地带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地质灾害预警等级为3级(黄色预警).受7月21日大暴雨的影响,很多地方的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河塘、水库、沟渠较满,因此此次降水可能造成山洪、泥石流的发生.如果新的降水如果落在山区,或者落在已经出现过大量降水的区域,将更容易形成雨水汇流,从而引发地质灾害.

三、城市应对汛情危机预案完善及防汛设施改造

北京7·21城市水灾应急预案存在死角,在应急机制启动之后,政府机构所属的消防、给排水等部门反应非常迅速,但关系到市民生活的其他机构设施却没有出现必要的联动.7月之21日降雨最密集的傍晚,北京城区仍有足球比赛、演唱会等大型活动举办,这样的反常现象对于减灾工作而言几乎是灾难性的.郊区的各项旅游活动冒雨照常举行,野三坡、十渡等地游人如织,同样反映出市民防灾意识的薄弱.

广渠门铁路桥下有严重积水并有人员被困.指挥中心立即调派东城区公安消防支队花市中队的一部消防车和7名消防队员赶赴现场救援.到现场后发现所有被困车辆均已没顶淹没,中队长立即向支队指挥中心请求增援,支队迅速调派花市中队、龙潭湖中队各一辆消防车从其他救援现场赶赴广渠门桥增援.第一时间的报警电话不能清楚准确告知灾情,增援力量赶到虽奋力救援,但仍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面对可能出现积水阻塞乃至淹没等情况,城市周边高速公路没有实行管制措施,直接导致京港澳高速及城区桥洞、桥下出现大批车辆被淹.在很多民众因大雨影响未能及时返家时,公共交通与避险场所也出现了短板,如地铁运营未能充分延时以缓解地面交通之瘫痪,运送地面大量滞留行人回家.

北京7·21大暴雨后对已有预案进一步完善内容、夯实细节:

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制定了完备地铁应急预案,地铁遇高水位积水会停止行驶以保证安全.预案规定了停运危机一旦发生地铁公司工作人员应立即告知乘客不要自行跳出车外以免触电.司机或救援人员应指示乘客从列车紧急出口疏散或从打开的车门、疏散平台疏散.疏散时大件物品行李请留在车上,以免阻碍疏散.疏导乘客,严禁乘客擅自跳下轨道以防触电,告知乘客在指定线路上行走,不可走到其他线路上或隧道内;沿站台末端梯级进入站台.

遇到强降雨地铁公司会在各运营线车辆段、停车场、洞口、车站设立联合应急保障小组,加强值守力量,并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加强巡查巡视.各车站已备好防滑垫、提示牌、挡水板、沙袋以及膨胀阻水用具,降雨开始后,将及时铺设防滑用品,适时安放挡水设施,并加强站内清扫和保洁.各重点车站在高峰时段将在出入口、换乘通道等区域增派工作人员,加强客流疏导,并将适时向乘客发放一次性雨衣,方便乘客出站回家.

北京市交通委对有视频监控城区90座下凹式立交桥,建立了“一桥一预案”的专项保障方案根据桥体的规模、道路结构,制定个性化方案,确保暴雨中立交桥排水通畅,不积水.

大暴雨后全市已经启动74座下凹式立交桥的泵站改造工作,用时三年全部改造完成.改造完成之后,所有桥区泵站都可以应付60毫米/小时的降水量.完善各桥区的进退水能力,即通过加大压力、加大管道口径等使雨水来去自如.同时将进一步校核各桥区的汇水面积,确定接纳多大范围的水,能力内的水顺利排出、能力外的水不让其流入.而对于外来的“客水”单独建设客水的排水系统.在雨水汇集沿途加装排水口和新建分流排水管道,让雨水流往下沉式立交桥的半路上就被分流排走,减轻泵站压力.外来“客水”与桥下自有水将各行其路.

四、城市应对汛情控制措施与技术手段

北京7·21大暴雨的应对过程中,政府领导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出现事件的现场,也没有在洪水满路的地方见到更多的政府官员出现,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差,政府对这突发事件出现责任意识弱.大暴雨后更多的是民众自救与互救,政府相关部门出来救助及提供救助场所.

7·21大暴雨后,北京市政府提出应对灾害性降雨天气的四大对策,一要坚持会商制度,二要反思总结,改进和加强城市排水、交通疏导、群众转移、危房搬迁等方面工作,三要加强防灾减灾避险知识普及,四要完善防汛督查制度,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该对策在此后的救灾活动中发挥了作用,其中不乏可资提倡推广的经验,梳理如下:

(一)、抢修通讯线路

自21日北京遭遇强暴雨灾害天气后,北京联通立即启动防汛通信保障应急预案,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展开抢修救灾工作.据不完全初步统计,大暴雨期间共出动人员4多人次、车辆3余辆,抢通恢复基站一千多个,漏水渗水点三十处.大暴雨引起房山地质灾害.北京联通机动局配合北京市政府,于22日凌晨派出两辆基站车,一辆卫星车,一部发电车,5部海事卫星电话、其他便携式通信设备等深入房山灾区一线,为无法与外界联系的几个乡村建立海事卫星通道,打通通信网络,为传递北京市委市政府声音、及时回传一线情况提供保障.

(二)、实施技术手段排除水情隐患

“7·21”暴雨已经造成城市河湖蓄满了水,很多市民担心如果再遇暴雨,是否会造成河水外泄.暴雨之后,北京市采取措施,综合调度,将主要的城市河道开闸放水,按照《防汛抗旱河湖调度预案》的要求,每个河道的水位都降低到了安全水位.积水最为严重的京港澳高速路的南岗洼桥排水泵站和双营桥排水泵站,目前已经更新修理好.部分河道有损毁,正在抓紧抢修.

经历强降雨后防汛的难点一是强降雨后,全市土壤含水饱和,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小水库、小堤坝以及中小河道安全度汛形势严峻;二是7·21特大暴雨的重灾区有大量转移安置的群众,后续降雨会给抢险救灾安置以及保障转移后的群众生活等带来诸多困难,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三是防汛队伍连续作战,人员疲惫、物资消耗,装备设施需要保养,为后续抢险增加了难度.

为备战有可能到来的大到暴雨,7月25日全市各部门紧急行动.加强城区道路养护和道路巡查力度,强化下凹式立交桥和易积水路段看护.各级公路管养单位进一步加强设备设施的维修检查,加强道路巡查,对可能出现问题的路段落实重点监控措施,按照下雨就是命令的原则,提前安排抢险队伍就近备勤.全市污水处理厂排空接污水、重要积水点加派排水抢险人员、市防汛办启动蓝色汛情预警,针对再次来袭的大雨,各部门推出了多项新措.同时,在越野车主溺亡的广渠门桥,25日下午四点开始,排水、市政、公安等百名人员就值守桥下.

(三)、加强市区道路应急管制

就“7·21”大暴雨后后,网友提出的“一些严重积水的道路,并未实现封路限行”的质疑,交管部门规定全市凡积水超过30厘米时,将迅速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禁止车辆通过,避免发生危险.

针对“7·21”出现的63处积水路段、43处断路点段,市交管局每处都进行专项部署,配备现场处置小组,一旦积水点发生情况,将及时上报信息,实施交通管制措施,确保交通正常运行.13多名员工和340台抢险设备全部进入战备状态,18个抢险单元全部上岗,对雨水的“战备”达到备战暴雨的级别.119路巡查小组,将各个重点路段的雨水箅子全部打开,随时疏通杂物、清理管道内的淤泥.同时,对“7·21”时积水比较严重的桥区全部增派排水抢险人员.包括朝阳门桥、东直门桥、景泰桥、东便门桥、永定门桥、五路居、双营桥、肖村桥、麻峪等全部增派排水抢险人员值守.

北京交管部门在市内各桥区、环路等易积水路段均增派了警力疏导交通,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交管部门为了应对汛期桥区积水给道路交通和百姓出行带来的不便,对全市易积水的下凹式立交桥、公路、铁路立交桥等点段施划积水水位警示、警戒标线,为雨天出行的司机涉水行车提供参考.司机可以通过水位警示、警戒标线一目了然地及时了解积水情况,评估自己的车辆涉水能力.

(四)、实施技术监测手段、排水预案及物质支援

7·21北京大暴雨后北京市交通委深入研究城市下凹式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深槽路段积水应对工作,并在下凹式立交桥安装积水监测设备,开发综合分析平台的工作方案.其中,京港澳高速深槽路段将进行试点安装.积水监测设备能准确地计算并传输立交桥下的积水数据,便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桥下积水出现时间、深度等情况,实时监控各排水泵机运行动态.立交桥积水监测系统由水情遥测终端机、水位计、水位电缆、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板等组成.它能准确地计算并传输立交桥下的积水数据,便于各级防汛指挥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桥下积水出现时间、深度等情况,实时监控各排水泵机运行动态.通过与交管部门数据共享,还能快速指挥交通疏导车流,因此是确保城市防汛安全的重要设备.此外,通过与交管部门数据共享,还能快速指挥交通疏导车流,因此是确保城市防汛安全的重要设备.广渠门桥等20座易积水立交桥附近设置66处挡水点,提高防汛能力.围绕下凹式立交桥和易积水路段,将加快积滞水、气象和视频监测物联网建设.

北京市排水集团要求重点降雨区丰台、朝阳区所有相关人员现场备情,其他防汛人员集结备勤,78座雨水泵站增人值守.7月25日上午开始,全市8个污水处理厂启动抽升作业,将厂内的下水管道全部排空,增强排水能力,迎接城市雨水的进入.据介绍,城市道路的雨水为实现回收再利用,大部分通过雨篦子、地下管道进入连接的污水厂管道,并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实现处理再利用.而7·21特大暴雨等发生后,很多污水厂的地下管道全部被灌满,无法再接水,导致雨水回流道路和桥区.

以上就是“北京7.21大水处理(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