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真正的意思

  “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原意思是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死别的时候更觉哀痛.

  也可以从现在普遍认为的贫穷夫妻生活事的角度回答

  唉——我先叹口气.

  前几年,我家前面有对夫妻,一直没什么钱,还住在老式的土胚房里,眼看着周围邻居一家家都推倒土胚房,盖起了砖瓦水泥二层小楼,他家的土胚房就格外显眼,他们两口子觉得出门没法见人,抬不起头来.

  于是夫妻俩狠下决心,也要向别人看齐,可是没钱,除了他们省吃俭用积攒的一笔盖房资金外,还差着一截.

  只能跟别人借.

  问题是娘家婆家的亲戚们也都不富裕,朋友里也没有大富大贵的,能借给他们的钱有限,最后借遍了,发现还有缺口.

  夫妻俩一合计,只能省了.

  盖房子怎么省?一砖一瓦、水泥人工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怎么省?

  能省.

  ——不买新砖,去捡别人不要的旧砖、废砖、半截砖,建筑材料这块就能省下一大笔.

  可这种砖盖的房子质量怎么样?能不能住人?

  他们问过村里的老泥瓦匠,答案是能,只不过房子盖起来,能住的年限短一点,比如别人新砖新瓦盖的房子能住七八十年,你们的最多三十年,也许五十年.

  三十年就三十年吧,穷人嘛,只能先顾了眼前,三十年后的事儿留给儿孙去解决吧,再说,能敞敞亮亮住三十年也知足了.

  她还关心一件事,捡来的砖里一多半是半截砖,盖起来能好看么?

  能行.泥瓦匠说可以把整砖砌在外面,半截砖砌在里面,再拿水泥一抹,别人看着就是新房,完全不是问题.

  最后泥瓦匠给他们一核算,减去砖钱瓦钱,他们手里的预算大差不差,勉强能把房子立起来.

  他们很高兴,每天起早贪黑,丈夫开着电三轮在附近几个村的垃圾点转悠,就捡别人不要的旧砖半截砖,媳妇呢,则是拉着小平板车捡村里的,夫妻俩分片包干,分工明确.

  期间也有人让他们去给自己家拆房,反正拆下来的砖瓦都给他们.

  我不大清楚农村盖一套二层房子连院墙需要多少砖,估计至少也得大几万块,几万砖是小事,关键是旧砖上面留着当初的水泥抹缝,坚硬无比,极难祛除,所以他们辛辛苦苦捡回去,晚上还得熬夜,用水泥瓦刀一点一点把上面的水泥层砍去.

  这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耐心活,轻重都不好拿捏,轻了砍不下来,重了容易把好端端的砖砍成两半,本来就是旧砖老砖,能保持完整总是好的.据我妈说,他们夫妻俩经常吃过晚饭六七点钟就开始砍,一直砍到半夜甚至凌晨,早晨还得早早起来开着三轮拉着平板到处转悠.

  砍砖这活,听着简单,实际上是很辛苦的,还经常伴有危险,就算农村人常干活,手粗糙,有老茧,但还是经常被磨的双手出血泡,一不留神,瓦刀砍到指头上,轻者流血,重者骨折.

  他们夫妻整整捡了一年砖,砍了一年砖,白天捡晚上砍,到最后双手变形,贴满了创可贴和纱布,黑瘦憔悴就不说了,因长期单调重复性的劳动而导致的驼背、肩周炎、颈椎疼、腰间盘突出........可想而知他们盖这套房子有多辛苦.

  当然,这只能算苦,不算哀,哀在后面呢!

  不管怎么说,盖房子的砖瓦总算凑齐了,房子如愿开工,个把月就起来了.

  房子盖好了,需要庆贺一下,俗称暖房,亲朋好友都要来捧场,随点礼金,好让他们添置点新家具电器什么的.

  多好个事儿啊!幸福生活就在眼前招手.

  这家的媳妇却在二楼,她一砖一瓦捡回来盖起来的新房的二楼,半夜上吊了.

  为什么?

  ——没钱装修,新房子是盖好了,可地面没钱铺瓷砖,墙面没钱刷白灰,家里处处都是裸露的水泥地水泥墙,暖房那天,亲朋好友以及四周邻居都要来吃饭,来恭贺,她觉得太寒碜太寒酸了,脸上挂不住,到时候大家笑话怎么办?可手里实在是没有一分钱了,连暖房那天准备的饭菜烟酒都是赊账来的,就等别人随的礼金到手后再去还上.

  ——她觉得实在没脸见人了,冥思苦想无路可走,越想越活不了,只好一死了之.

  听说这事的人无不唏嘘.

  她死之后,她男人拿着办丧事收的礼金去还债,债主们纷纷婉拒,让他回去先把房子装修了再说,省的她在地下不安.

  一年后,她男人再婚,娶了新媳妇,好像还添了个孩子,一家几口算是幸福的生活在敞敞亮亮的新房子里.

  唯独她不在.

  贫贱夫妻百事哀,有时候哀不在贫贱,在别处,那才是最深切的哀.

  唉——容我再叹口气!

  【回复评论区】

  1我们那边不算很穷,不是鸟不拉屎的山区,附近有厂有矿,工作机会多的是,当然,因为机会多,所以工资普遍不高,男人一般每月两千多,女人一千出头的样子.

  真要是穷乡僻壤,除了种地没第二条路,反而倒简单了,出门打工就是,反正在家活不下去.

  还有,人活着不能只算经济账,还有很多别的顾虑和考量——夫妻俩每月能挣三千多,守家在地,不耽误农活,加上村里逢年过节分米分面,吃喝这块不用发愁;儿女还小,能照顾抚养,父母年老,能及时赡养,亲戚朋友大多都在当地,少有在外打工,在家不影响亲情联络.几乎算是两全其美.

  当然,出去打工挣的多,但开销也大,父母儿女都得抛下,情感帐首先就不划算.

  人首先是情感动物,其次才是经济动物,加上观念保守,所以在家上班是个最优选择.

  没成家的当然可以天南海北到处浪,但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的就要顾虑重重.

  2再次询问我妈,得到细节:

  他们家盖的房子花的也不是小钱,全部下来大概小二十万吧!

  一半是他们的积蓄,一半是借款.

  男人其实是一边上班,一边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开着三轮去附近捡砖,女人是每天拉着平板车转悠,晚上砍砖的主要劳力还是靠女人,毕竟男人得起早上班.也就是说,新房子需要的几万十几万砖几乎都是女人的功劳.

  哎,这一说更让人难受.

  3按说夫妻俩一年小四万的收入,怎么还这么局促?

  一部分是孩子的教育抚养;一部分是父母的赡养;最大部分是农村各种人情往来的开销,几乎能耗尽一半,礼金200是打底,关系稍好一点就是500,再好就上千了.

  家人、婆家亲戚、娘家亲戚、同学、发小、厂里同事、左邻右舍、村里熟人、邻村熟人......每月接到三五个请柬是正常,到每年婚丧嫁娶的高峰,每月几乎能有十个请柬.

  这么一算,年底手里能落下多少?最紧张的时候怕是连年也不敢过了.

  在城里住过很多年,我就发现很多城里人对死亡没有什么具体而微的体验和直观感受;

  因为优质的医疗资源一定是集中在城市里,而很多城里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医疗保障,比如老人生病了,第一反应一定是去医院,所以,很多城里人听说亲朋好友病了,一般都是周末带个果篮和一束花去医院探望一次,而后忽然一天听说那人去世了,在葬礼那天去殡仪馆吊唁一下,也就过去了.

  这个过程是看不到死人的,去医院探望见的是活人,等去了殡仪馆见到的是一罐骨灰.对一个生命的逝去不会有直接的心理冲击,也就不会有多少感慨和其他负面情绪.

  乡镇就繁琐的多,有的地方讲究停三、停五甚至停七,人过世后要在家里停放三天五天甚至七天,以~前一阵子我家后面一个自杀的哥哥为例,当天听说后,我去他家帮忙,人就放在屋子里的木板上,身上盖着白布,脸上蒙着白麻纸,来慰问的人就坐在旁边沙发上和嫂子轻声聊着天开解她,下午的时候棺材买来了,于是一帮人要帮着把尸体抬进棺材里.

  院子里的灵棚也搭好了,棺材要放在灵棚下停放三天才下葬(我们这儿有村办公墓,火化还没普及,仍旧以土葬为主),而这三天里棺材盖是不能钉上的,要错着一条缝隙,所以这三天里,家人、亲属、朋友、村人都在棺材旁来回忙碌,小孩子嘻嘻哈哈打闹追逐.

  从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谁家有人去世都会习惯性去帮忙,尸体死人棺材见惯不惯,导致对死亡的看法反而跟城里人一样,一声感慨也就过去了,算得上殊途同归.

  记得有一年冬天气候反常,特别特别冷,村里很多上年纪的人接二连三的去世,几乎每个礼拜都有一家办丧事,而冬天又是很多人家预备办喜事的高峰,所以可想而知,几乎整个村子的人就没闲下一天,去给这家丧事帮忙,跟着又去另一家喜事帮忙,从腊月一直忙到过了正月十五,我记得很清楚,那俩月我们家整整随了三十五份礼,真是痛苦无比.

  评论区有人对男人很快娶上新媳妇表示悲凉和痛恨,实话说,我一开始也是这种看法,但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也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

  一个农民如何尽快还请欠债?或者说,遇上资金困难,怎么尽快解决?

  限制条件是:不偷不抢不借高利贷.

  很简单,找个正大光明的由头,办一场喜事,接上几万块礼金就能暂时性顺利渡过难关.

  有很多外国人诟病中国人的随礼陋习,也有不少负担重的国人也在诟病随礼陋习,如果看透本质,你会发现,这种陋习实质上是一种资金储蓄和信用储蓄制度,你一直在随礼,等于一直在小额储蓄,等到你家有婚丧嫁娶,别人来随礼,等于你一次性取出了一大笔定期储蓄.

  这算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原始金融手段,在经济不发达,社会发展低级,人们应对天灾人祸日常危机的手段单一的过去,这算是很高明的做法.

  当然,现代社会里,人们可以有很多选择,银行贷款、股票、基金、黄金、创业投资、房产、保险、读书.........规避风险的手段多种多样,自然,随礼这种事就显得低级原始,被不堪重负的人视为陋习.

  可咱们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这种手段也有它存在的根基和道理,关键是,它还很保险——因为不只是资金储蓄,它还是个信用储蓄制度.

  谁家婚丧嫁娶至少也要两三天吧,事务繁杂总得需要别人来帮忙,一家办事,你只随礼,舍不得花时间去帮忙,两家办事,你舍不得浪费时间去帮忙,三家办事,你还舍不得上班请假去帮忙,那么长期以往,轮到你的时候,大家自然袖手旁观看你焦头烂额——因为你信用破产了.

  当然,社会总是向前走的,现在大家的观念也在变化,农村也不例外,很多人办喜事统一去饭店酒店,丧事也会越来越简易,人死之后直接火化殡仪馆,城乡越来越趋一.

  所以她死后一年男人就娶老婆,情感上大家难以接受,但现实确实需要——我们只是旁观,不是当事人,无法理解他的难和苦,人心都是肉长的,夫妻俩同甘共苦好多年,好不容易一起完成家里的大事,妻子却撒手西去,我是不信他忘恩负义还是其他什么的,他一定是最痛苦的那个.

  一句话,人死如灯灭,没就没了,死就死了,活人还得继续点着,熬干那碗灯油.再海誓山盟,再情深义重,也没有活人追随死人而去的道理.否则,那就不是现实,而是童话和传说了.

  评论区不少人说到成本问题,质疑一套房子二十万,咱没盖过房子,真心没经验,只好询问专业人士(盖过房子的邻居二大爷),答案吓我一跳;

  据老同志说,如今我们当地盖房子大致是这样,如果你预算二十万,其中一半是给人工的,也就是说,工人工资就是十万.

  啊,中国人的人工已经这么贵了吗?

  我倒是知道东北的某亲戚跟着他岳父母在城里刮大白,岳父母日薪在500到600,他经验少,算小工,日薪200到300之间,可那是给房地产集团干活,人家财大气粗,我们这边十八线的小乡镇也这么贵?

  老同志详细介绍,大工一天400到600,小工200到300,盖房子至少需要三个大工配三个小工,就算按最低标准,一天的人工支出就要一千八,两个月下来十万出头,周期最短一个半月也要八万.

  评论区好几个人很迷惑:他这样的男人为什么还能娶得上老婆?

  这问题问的我一头雾水.

  为什么他就娶不上个老婆?为什么他在你们的逻辑里就该一辈子打光棍?

  这太奇怪了.

  大概我生在农村的缘故,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让我觉得娶老婆嫁男人就跟吃饭喝水一样,是个很自然而然的事儿,娶个老婆而已,嫁个男人而已,这事儿有多复杂,多高难度?

  当然,前提是你别过分挑拣,根据自己的情况、家庭、相貌、体格、职业,只要对方跟你大差不差,仨月俩月,一桩婚姻就成了.

  后来去了城里,尤其去了北京,才发现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儿硬是被你们搞得地狱级别的难度,太可怕了.

  以娶老婆为例,很多人希望自己的老婆年轻一点,单纯一点,最好脑子是个空白U盘,就等着你婚后来亲自教导,又希望她最好风情万种,外面能呼风唤雨能挣钱,回到家还能给你洗袜子内裤,床上还能解锁七十二绝技,既希望她肤白貌美大长腿,又希望她身边的男人都是瞎子谁也看不上她,专门给你留着,既希望她出身豪富之家,娶了她你一夜走上人生巅峰,又希望她婚后在你面前伏低做小百依百顺,工资上缴,家务全做........

  想什么呢呀大哥,全世界40亿男人,这样的好事有多大概率能砸中你?

  说回那大哥,虽然老婆死了,留下俩孩子,可他年富力强,人憨厚老实,勤恳上班,不吸不嫖不偷不抢,踏实过日子,家里新起了二层新房,对女人也不挑拣,只要对方不残不傻,上过初中,认识字能算数,不用貌如天仙,眉眼周正是个正常普通女人,身材不用多好,胖一点是富态,矮一点叫敦实,壮一点能干活,未婚最好,二婚的也不差,就算二婚还带孩子嫁过来,也不是个事儿,最多多一张嘴多一个人吃饭,老丈人不用是亿万富翁,家境普通门风正派,这样的女人也不好找吗?

  遍地都是啊!

  你们说,他为什么就不能很快娶回个老婆呢?

  我就发现个事儿,越是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无关贫富美丑,只是说人生境遇)的人,越是对婚姻和爱情抱着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恨不得把自己所有对未来美好的幻想全部放进爱情和婚姻这个筐子里,好像那玩意就是个能点石成金的魔法棒,似乎只要自己选对了人,一夜之间自己糟糕的人生就能发生天翻地覆的质的改变,瞬间旧貌换新颜,瞬间人生巅峰,瞬间心想事成.......

  你可拉倒吧,醒一醒

  深夜感慨一点:

  这个回答似乎触到了不少人的肺管子,纷纷惊诧故事是编的,现在的中国这么发达,这么厉害,怎么还有这种匪夷所思的事?

  劳驾你们去评论区看看,接近三分之一的留言者回顾了自己家老宅修建过程中的辛酸和苦楚,这是活生生的事例,一个个活生生的同胞绞尽脑汁拼命挣扎,通过自己的双手给自己的妻儿老少打造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容身之屋.

  中国真不是发达国家,这国也不厉害,更不牛逼,6亿人月收入1000才是知乎之外的那个真实的中国,很多人震惊,这也侧面说明一个严重的问题:14亿国人里有多少人不食人间烟火,脑子一味沉浸在人均JDP突破一万美元的自我麻醉和虚幻里?

  人不是数字,真实的生活没法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计算和衡量,我们的生活也不该是一段段看起来金光闪闪的数据,更不能拿这些数据当做纵轴横轴来定位自己和外部环境,那就太悲哀了.

  人可以骗天骗地骗别人,但永远不要骗自己,人生识字上当始,时时刻刻警惕那些花团锦簇的文字和漂亮的数据,时刻警醒,保持戒备,不要被迷花了眼,迷昏了头,睁开眼,离开房间,去自己城市的郊县看一看,去农村走一走,去见识见识真正的中国.

以上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真正的意思”的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